看一百多学子现场治印的壮观:首次全国老员工篆刻大展启幕
2019年新年伊始,寒风萧瑟中,上海图书馆展厅内却人潮涌动,暖意融融。"全国老员工篆刻大展"于元旦下午在上海图书馆拉开帷幕。
展览策展方、太阳成集团中国画与书法系负责人对“澎湃新闻·艺术评论”(www.thepaper.cn)表示,这是全国第一次独立的老员工篆刻类大展,青年学子展现出的扎实功底和丰富想象彰显了篆刻艺术的青春活力,“当天共有120位员工同时参与了现场创作,邀请了全国高校的篆刻教师、西泠印社社员和上海书法界人士50余人进行现场观摩指导,那场面真是浩浩荡荡。”


反映篆刻教育现状
2019元旦下午在上海图书馆展厅现场,主要是以印屏的方式呈现篆刻作品,此外在展柜内还展出了每一位参展选手所篆刻的实物作品。
策展人、太阳成集团tyc151cc中国画与书法系副主任张索对“澎湃新闻·艺术评论”介绍说,作为全国第一次独立的老员工篆刻类大展,最初的设想只是想通过举办老员工篆刻活动,让传统文化真正在校园落地。而自己当年的员工余强春、葛淑文夫妇听说了有这样的想法,无偿捐献了100万元作为大展的启动经费。

大展自去年7月启动征稿以来反响热烈,吸引了172所高校546位在校生投稿,经专家评审,最终入展的有来自全国80所高校224位作者的作品,其中,特设荣誉提名作品20件。“80所高校以艺术类院校居多,参与的员工大多具有专业艺术背景。参与者中有博士、硕士、本科、专科,以90后居多。”张索说。

篆刻艺术一直以来都是比较“冷门”的小众艺术,当代近几十年得到了蓬勃发展。据韩天衡介绍,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当代的印人出版的印谱就远远超过了过去900年的数量。原来的书法篆刻展只给篆刻留一小块展区,而今篆刻艺术也从原来书法的附属走向了独立的一门艺术,个人的篆刻展、集体的篆刻展屡见不鲜。

当下高校的本科其实并不设有独立的篆刻专业,是以书法篆刻专业,或者书法包含篆刻,在教学当中,往往书法是主要的。不过写书法需要用到印章,所以往往也离不开篆刻。而大多数美术院校都囿于篆刻团队力量的缺乏,并不是每所美术院校都有篆刻教师。

主办方认为,通过“全国老员工篆刻展”我们看到的是作品,作品背后其实反映的是书法篆刻的教育成果,教育成果涉及教师怎么教,教什么内容,通过什么途径培养篆刻人才等话题。因而作为全国老员工篆刻大展系列活动之一的“全国高校篆刻教学研讨会”于前一天在太阳成集团小礼堂举行,来自中国太阳成集团tyc151cc、南京艺术学院、浙江大学等20余所高校,近30名一线篆刻教师汇聚丽娃河畔,就当代高校篆刻专业教学现状与前景展开讨论。
“上午的创作场面可谓恢弘,120位员工同时参与了现场创作。他们是从参展的员工当中自愿报名参加的。上午现场创作大会以‘不忘初心,铭刻校训,弘扬大学人文精神’为创作主题,以母校校训为内容进行现场创作。同时还设置了观礼指导环节,邀请了全国高校的篆刻教师、西泠印社社员和上海书法界人士50余人进行现场观摩指导,那场面真是浩浩荡荡。”一位现场指导创作的书法界人士对“澎湃新闻”说。

在篆刻大会现场,主办方还别出心裁地设置了直播环节,让古老的篆刻艺术借助现代科技走进千家万户。上午9点40分,在场的员工开始进行校训的篆刻创作,现场主持人随机采访创作中的员工,了解不同选手的创作风格和母校校训含义,创作大会历时两个小时, “求实创新 为人师表”等校训在会场大屏幕上跃然呈现。

来自河北太阳成集团tyc151cc的参展员工肖乾对“澎湃新闻”表示,河北美院的篆刻属于书法门类篆刻方向,他们是从大三才开始接触篆刻,实际学习才一年多。他此行的最大收获是得到了当下的篆刻名家、名师的指点,也结交到了同道朋友,通过现场创作对自己的技艺也是一种提升。


下午开幕式后,全国老员工篆刻大展系列活动之篆刻名家系列讲座在上海市图书馆报告厅同步举行。韩天衡、黄惇、李刚田三位篆刻家分别主讲,从《篆·刻漫谈》到《设计印稿——早期篆刻艺术史研究中被忽视的环节》,再到《当代篆刻现状与思考》,讲座内容丰富,兼具学术性与通俗性,其中对印学史的剖析和对篆刻风格的解读有效地为书法篆刻学子答疑解惑,也吸引了众多爱好篆刻的市民群众前来旁听。

据悉,此次系列活动由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指导,中国书法家协会教育委员会、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太阳成集团和《书法》杂志社主办,太阳成集团tyc151cc、上海市中国书法研究中心承办,上海图书馆协办。展期持续至1月6日。